中國書法發展史-6
九、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自西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餘年,是為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裏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俯、康裏夔夔、鮮于樞、耶律楚材。
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倣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其代表作品有: 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
汲黯傳:
趙孟俯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讚》,《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用筆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洛神賦:
趙孟俯作。行書。紙本。是趙氏四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運筆和間架出自王羲之,書風清新妙麗,兼得《蘭亭》、《聖教》兩序的法度。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原作現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
福神觀記:
趙孟俯作。楷書。紙本,烏絲方格。全稱《杭州福神觀記》。是趙孟俯在元延佑七年(西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與《膽巴碑》,《仇公墓碑銘》相類。是趙書的代表作之一。
蘭亭帖十三跋:
趙孟俯作。行書。紙本。
元至大三年(西元1310年)秋,趙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時至吳興南潯鎮,獨孤和尚送給他一卷五字已損本的《定武蘭亭》拓本,喜之不盡,途次舟中不斷展閱此卷,多有書學心得體會,皆跋記于卷尾,計十三段,並自臨《蘭亭》一過。這就是所謂的《蘭亭十三跋》。後此件遭火毀,但有燒殘本傳世,已流入日本。
趙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筆法臨《蘭亭》,臨得形神畢肖,生動自然,如見《定武》本的原跡,堪稱趙書中的精品。
鮮于樞(1254-1322)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俯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二妙”。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讚》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
其代表作品有: 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唐詩草書卷:
鮮于樞作。草書。筆法縱肆,欹態橫發。他自己說過,寫草書要把筆離紙三寸,取其指實掌平虛腕法圓轉,寫出的字則飄逸飛縱,體態自能絕出,觀其草書,確有懸腕回鋒之妙。
臨神仙起居帖:
鮮于樞作。草書。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一方面我們可以對照原帖去發現鮮于樞在臨帖時如何達到形神兼備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體會到只有博臨眾帖才有可能獨立門戶的道理。
倪瓚
倪瓚(1306—1374,一作1301—1374)[元]初名烶,字元鎮,又字玄瑛,號雲林、雲林子、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民居士、朱陽館主、蕭閒仙卿、幻霞生,嘗自署倪迂、嫩瓚、東海瓚、奚元朗、元映、經鋤隱者、風月主人、幻霞子、滄浪漫士、曲全叟、無住庵主等,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家豪富,有嘉樹異卉,亭臺樓閣,築“雲林堂”、“清##閣”藏法書名畫、仲鼎古琴。為人品清操高,多才多藝,最後盡散家財,浪跡五湖三泖間。生平好,詩文音律、琴棋書畫俱精。擅水墨山水、竹石,宗董源,參以荊、關法,用筆方折遒勁,創“折帶皴”畫山石法,所作家鄉太湖景色疏林寒月,水澄湖清,林汀遠諸,古木遙岑,意境曠遠蕭疏,自謂“聊寫胸中逸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其畫風對明清文人畫影響極大,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合作“元四大家”。其山水著色者甚少,皴染亦得古法。傳世作品有洪武元年(1368)作《雨後空林圖》軸、五年作《容膝齋圖》軸、七年作《修竹圖》軸及《紫芝山房圖》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作《#山圖》軸、洪武五年作《漁莊秋霽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水竹居圖》軸,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幽澗寒檢圖》軸、《梧竹秀石圖》軸、《竹枝圖》卷等藏故宮博物院;《叢篁古木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江亭山色圖》軸藏美國王已千先生懷雲樓。兼工書法、詩文、意格高尚,有晉人之風。著有《倪雲林詩集》、《清閣集》12卷。
張雨
張雨(1277--1348)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余棄家為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皆工,風格清虛雅逸,有晉、唐遺意。書法初學趙孟頫,後上師李邕,懷素等。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詩》、《雜詩卷》等。
吳鎮
吳鎮(1280——1354),[元]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晚號梅沙彌,浙江嘉善魏塘鎮人,祖父吳澤字伯常,為抗元猛將,父吳禾,字君嘉,號正心,叔父吳森,與趙孟頫至光。家巨富,人號“大船吳”。吳鎮與其兄弟吳稹(字伯圭)同師從毗陵柳天驥學首,得孔明、康節之秘,精易理奇門之數。曾教書于村塾,賣卜于崇德(今屬浙江桐鄉),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其行為非為生計,而是其所信奉“全真教”教義所使然(以往美術史及各辭書謂其“一生清貧”、“隱居鄉里”等詞不確,現據(義門吳氏譜)等史料予以訂正)。工詩詞,文采四溢,造詣頗深。草書學弋##光,有唐情素、五代楊凝式遺意。尤善水墨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間學馬遠、夏圭,用披麻皴和點苔之法兼以斧劈皴和刮鐵皴,筆力勁健,淋漓雄厚,別樹一幟,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所畫松竹,清勁瀟灑,挺拔有致。兼工梅花,亦能寫真,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作“元四家”。將歿,自題墓碣曰:“梅花和尚之塔”。傳世作品有泰定五年(1328)作《雙檜平遠圖》軸、至元二年(1336)作《中山圖》卷、至正元年(1341)作《洞庭漁隱圖》軸。至元二年為子敬作《漁父圖》軸、至元七年(1347)作《竹石圖》軸、至正十年(1350)作《墨竹譜》等,現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墨竹坡石圖》軸、至元二年(1336)作《漁父圖》軸、《蘆花寒雁圖》軸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至元四年(1338)作《松泉圖》軸藏南京博物院;至正五年(1345)作《漁父圖》卷、十年(1350)作《竹譜圖》卷藏上海博物館;至元十二年(1352)作《漁父圖》卷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多福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著有《梅花庵稿》《梅道人遺墨》《文湖州竹派》。
康裏夔夔(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鐘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俯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裏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其代表作品是:
草書尺牘:
康裏夔夔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卻筆筆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字裏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元史》本傳記載他三歲而孤,母親楊氏撫養教育他,“及長,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卒後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以端嚴剛勁著稱。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自書詩翰:
耶律楚材作,行楷書。筆力遒勁,氣宇軒昂,不拘于一點一畫的繁縟,呈現漠北潑辣雄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