서예교실

中國書法發展史-8

中國書法發展史-8


    十一、清代書法


  清代(1644-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儘管在這個王朝的中期,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可是那短暫的光景簡直就是封建社會歷兩千余歲後的迴光返照了。遙想起大唐盛世的燦爛陽光,清代的政治、經濟自是無法相提並論。可是在文藝上,清代自有其絢目迷人處。這時是書法發展史上的又一個中興期,上與大唐時代遙相呼應。

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


    王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嵩漁等,河南孟津人。曾經官至明朝的禮部尚書,後來卻投靠清廷,人品遂為人不齒。但王鐸在書法史上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他的書法主要成就在行草書。尺幅都比較大,起筆時喜歡用濃墨,線條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我們很難想像一件奔騰壯闊、酣暢淋漓的草書作品可以由冷靜的理性來控制,然而王鐸就是這樣。同明人徐渭、祝枝山的草書相比,我們就能發現,王鐸的過人之處在於縱而能斂。而且,更重要的是,王鐸對章法、結構的處理表現出了他第一流的藝術自覺意識,他將元明以來以平正為主流的章法、結構模式加以改變,代之以欹側。


    傅山


    傅山(1606——1684),原名鼎臣,初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陽曲(一說太原)人。他的草書以氣勢勝,恢宏壯美,宕逸渾脫。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朱耷 1626——1705),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後裔,江西南昌人。他的經歷很奇特,先做和尚,後做道人。他早期的書法學董其昌,秀逸瀟灑,晚年用筆圓勁,書寫速度較慢,摻入了禪家的虛靜境界和超脫精神,于沉雄渾淪中寓鬱勃傲然之氣。他的書法尤其寄寓了對故國的懷念和對新王朝的鬱憤。




    揚州八怪


  此外,清代中期的書家還有“揚州八怪”金農(1687——1763)、 鄭夑(1693——1766)、李鱓(1686——1762)、高鳳翰(1683——1748)、汪士慎(1686——1762)、黃慎(1687——1768年後)等人,其中,金農的隸書結體寬扁,用筆老辣,古拙之氣溢於紙上。他的“漆書”更是雄絕一時。鄭夑的書法揉多種書體于一爐,看似歪七扭八,毫無章法,但卻有奇肆之氣。高鳳翰晚年用左手寫字,別有趣味。黃慎的草書用筆率意粗獷。點多線少,是明末肆意書風的一種發展。




金農廣陵旅舍之作



鄭燮【李白長干行一首】



李鱓【五言聯】 紙本 行書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汪士慎【十三銀鑿落歌卷】(部分) 紙本  行草書  114x15cm   楊州博物館藏



【五言詩】 黃慎

  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 晚清傑出的藝術家。篆隸書從鄧石如出,剛健婀娜。楷行書初學顏真卿,後專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爐。不足處在於太過圓熟,境界不如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 晚清藝術大家。篆書尤肆力於【石鼓文】,行草陶鑄碑帖。書風恣肆爛漫,樸茂雄健。碑學一派至吳昌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讚者以為吳代表了古典書法的終結和近代書法的開端。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 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著有【廣藝舟雙楫】,成為晚清碑學理論的總結。所論將帖學一係全盤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對當時積弱的帖學,不無棒喝之功。康有為醉心於摩崖書風,寫字時不計工拙,以意導筆。作品雄強恣肆。





【五言聯】 ——康有為

 

來源:中國經濟網 

  • 페이스북으로 보내기
  • 트위터로 보내기
  • 구글플러스로 보내기
  • 카카오스토리로 보내기
  • 네이버밴드로 보내기
  • 네이버로 보내기
  • 텀블러로 보내기
  • 핀터레스트로 보내기

Comments